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年初党支部工作计划,今天我就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家进行交流谈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更加努力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的国家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奋斗史。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多元”指的是多民族亦即56个民族,“一体”指的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我们既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更要认识到强调“一体”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关系56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有国才有家”,祖国统一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能好。只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强大。
二、提高文化认同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效抓手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民族的大一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共同铸就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指的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共同性指的是56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其多样性,更要强调其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有利于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文化认同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
当前,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正是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这是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傲然的走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精神力量就越大,共同奋斗的力量就越强,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三、加强学习,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贡献都不可或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长期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用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民族工作方面“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八个坚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大意义,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加大政策解读和法治宣传力度,坚决有力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盟委和旗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