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巧提问

时间:2024-07-11 13:15:57
语文课堂巧提问[此文共1651字]

教师的教学是否被学生认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是导致其厌学和出现课堂违纪行为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交流不能感动心灵,教学就没有情趣盎然。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巧问和妙问,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巧提问呢?

一、提问要以悬念激趣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造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一文,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玫瑰花是绽开在田野间、绽开在花店里的,可是为什么会绽开在教室里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师生一起解疑,明白课文所阐明的道理,主动地获得真知。

二、提问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往往是教师提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显然,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或者说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在教师设计好的意图中苦苦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曾听过一堂课,教师在解答一个思考题时,提问不下二十个,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绕着弯弯一步一步地走到教师想要到达的“完善”答案上来。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完美,其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要相信学生,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达到自悟道理的目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教师想听什么就说什么的学生,而应该是有主见、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

比如在教学《好雪片片》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路人对街头这位老人大都投以厌恶和疑惑的眼光,同学们觉得这样做对吗?”尽管这个问题问得很明确,但却太明确、太简单了,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这个问题上了。学生是很聪明的,你教师怎么问,他就怎么答,学生的想象空间被框住了,造成了教师提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挤牙膏”式的被动局面。也许正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性、自主性,学生的主体性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如果这一问题设计成“假如你是个路人,看到街头这位老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样,答题的范围就广了,要说的话就多了,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发言面可能也会更广些。

三、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课堂提问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课堂提问的时机,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疑惑不解、紧锁双眉,或者厌倦困顿、精神分散、心不在焉时,又或者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激奋,跃跃欲试时,教师都应抓住这些时机,适时发问,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好。如在小说《项链》的结尾,主人公玛蒂尔德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这就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既异常又合情合理之处,教师抓住这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小说的故事结尾?这样的结尾是否突然?还是有迹可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纪律的好与坏、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与否。而课堂上富于技巧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语文课堂巧提问[此文共165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